原标题:一座城市的国家使命
——写在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开幕前夕(上)
离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正式开始还有4天。10月10日,科博会主展馆内一片忙碌,近百家参展企业相继进场包装布展,各方力量密切配合。昼夜施工,高效运转,务求展会精益求精。
迎接这场科技盛宴,绵阳——中国唯一一座以科技城命名的城市,已做好准备。
这是一场盛会,也是一场机遇,更是一种检阅。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从那一刻起,绵阳被认定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也从那一刻起,绵阳负重国家使命,昂然前行。
13年厚积薄发,这座城市会以怎样的姿态走向未来?
担起国家使命
“建设好绵阳科技城,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具体实践,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
粗具雏形的科博会展馆,有一座以“让奇迹发生”为主题的数字家庭体验屋。这里,汇聚当今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家庭技术,激光电视、脑感知5D健康椅、全景3D体验系统等新奇产品将首次集中亮相。
“所有产品全部由长虹、九洲等绵阳本土企业研发。”长虹集团企划部部长刘海中说。展示军民融合企业发展成果,是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启动后的任务之一。
“科技城”为何会选择绵阳?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来到距绵阳城区40公里外的梓潼县城,再爬上长卿山,掩映在清幽古柏中的红砖青瓦房,就一栋接一栋呈现眼前。这是中国“两弹”城旧址,曾为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作出贡献。
邓稼先工作室、2.8公里的防空战备洞……旧址见证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先后在绵阳布局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十九基地、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三线”军工企业。国防科研与绵阳工业从此奠基。
改革开放后,依托“三线”资源,“军转民科技兴市”战略在绵阳拉开序幕。长虹、九洲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军转民”企业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了这座城市巨大的科技“宝库”。在城区,科技人员数量达21万,智力密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18家国防科研院所、14所高等院校、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布其中,科研实力令人瞩目。“军民融合发展有坚实基础,科技优势突出,将这里作为一个试验示范点,符合国家转型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国家决策者将目光再次锁定在绵阳。2009年,一个巨大的国家使命降临绵阳:把科技的巨大能量进一步释放出来,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西部开发的具体实践中去。
紧随其后,四川提出:积极建设科技城,引爆经济的“原子弹”,使绵阳率先成为成都平原上名副其实的科技城,为四川经济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绵阳领命而行:将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地方经济、国防军工事业“两翼齐飞”。
探寻前行路径
“‘十二五’期间,绵阳科技城将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摘自《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在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颜超近期日程安排里,仅次于科博会的重大事件,就是尽快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对接,合作编制科技城集中发展区规划。
不久前,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战略决策。初定规划面积295.7平方公里,涉及涪城、游仙、安县、江油和高新区等区域。先期启动的30平方公里“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将重点布局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产业集团、高校和企业的军民融合重大产业化项目,全力打造科技城发展新引擎。
回首13年的科技城建设之路,探索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