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国之重器” 探转型之路
飞机标模在位于绵阳市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内的亚洲最大的跨声速风洞中做吹风试验。
——国家科技城绵阳军民融合发展调查
新华网成都10月11日电(记者 丛峰 江毅)一个地处西南腹地的中等城市,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人口不过百万、GDP刚过千亿,却拥有“两弹摇篮”、亚洲最大跨声速风洞等一大批“国之重器”。
十多年来,四川省绵阳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国防科研资源优势,从逆境中崛起,在改革中探索前行,历史性地承担起了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模式、富国强军战略“趟路”的国家试验重任,走出了一条西部经济、乃至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老军工基地”肩负新使命
离成绵高速绵阳出口不远处,耸立着一座镂空的雕塑。初来绵阳的人总会对上面那个形似云朵的图案产生兴趣。要是问到当地人,他们会告诉你:那是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言语中透着自豪。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成功,举世震惊。这是中华民族在历经百年屈辱之后创造的辉煌伟业。但很少有人知道,王淦昌、邓稼先、于敏、朱光亚这些彪炳史册的“两弹元勋”,曾经长期工作、生活在中国西南腹地的一座城市——四川绵阳。
实际上,绵阳的国防科研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是我国最早的军工基地之一。早在“一五”期间,国家就已将长虹、九洲、华丰等一批大型骨干军工企业部署在绵阳。“三线建设”期间,被誉为“两弹摇篮”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航空涡轮研究院等一批国防重点科研院所也相继入驻。
然而,国防军工的保密性使得这批宝贵资源一直披着神秘面纱,科研、管理和后勤自成体系,与地方经济如同两条平行线。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后,绵阳依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绵阳的国防军工单位也遭遇到了“阵痛”:订单大幅减少、发展步履维艰。“空守宝山而不可得”,这是留在许多老绵阳人心中深刻的印象。
2000年9月,国家正式宣布启动绵阳科技城战略。在接下来的“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其他的国家级规划中,都反复对绵阳科技城建设提出要求,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专门提出,要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步伐。
2012年,绵阳市实现GDP1300多亿元,若论规模,可能还比不上沿海一个县;若论科研实力、产业规模,也远远无法同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相比;论各方面的综合优势,成都似乎也远在绵阳之上。
但是,中国唯一一座“国家科技城”为何由绵阳来承担?绵阳科技城肩负怎样与众不同的使命?
绵阳市委书记罗强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与天津滨海、上海浦东、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等国家级新区不同,后者定位在全面开放开发,讲求规模经济,而绵阳科技城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即使同在科技领域,绵阳科技城也与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有着重大不同:绵阳科技城拥有雄厚的国防科研实力,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地方无法替代的。
“绵阳国家科技城经过13年的探索,历史使命和未来方向已经十分明晰。”罗强说,“科技城就是要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趟出一条路来,实现地方经济与国防科研事业的两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