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长罗云接受记者专访
国际在线城市频道消息(记者 李远 韩野 闫泰和):四川省青川县地处川、甘、陕三省交界,素有“鸡鸣三省”之称。青川县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3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当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四川省青川县时,那片曾经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已是一派勃勃生机!3月19日,国际在线城市频道记者走进青川,就青川县在灾后重建中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生态兴县等问题,采访了青川县县长罗云。
罗县长首先向我们介绍到,青川幅员面积广、人口密度低、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光美。是因“溪水清美”而得名,全县幅员面积达3216平方公里,人口仅有25万,森林覆盖率就达72%,走近这片土地,总让大家感觉到天是蓝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空气是无限透明的。可以说,生态是青川最大的优势,也是青川最大的潜力,更是青川富民强县最大的希望所在。
面对这种优势和潜力,如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青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以建成 “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目标。
罗县长说,近年来青川始终坚持把生态重建与低碳重建的过程贯穿于整个灾后重建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青川将围绕巩固重建成果、加快发展振兴,继续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发展思路来建设青川,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工作。
保护好生态环境
按照生态功能区的定位,青川县将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力度,力争“十二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同时,青川县将采取坚决的措施管住森林的过度砍伐,堵住矿产无序开采,防范水土肆意流失,防止项目随意乱上,整体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
发展好生态产业
在发展生态农业问题上,青川县将坚定不移走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之路,按照“一村一品、多村成片”、“一乡一业、一业成带”的思路,全面推进山珍食用菌、茶叶、银杏风景林、畜牧、水产、干果油料林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园区化、带状化、规模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大力实施“银杏富民工程”,力争五年后政府支持百姓栽植银杏达到2200万株,每户人均达到50株以上,加之群众自觉自愿的种植,力争全域达到5000万株左右。
在发展生态工业中,将继续坚持走辖区内有限发展“山地工业”和跨区域大力发展“飞地工业”的路径,围绕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化。在项目的引进上,青川县严格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行把关筛选,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路子。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青川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青川县将发挥大山、大水、大生态的优势,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前提下,在已有的唐家河和东河口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的基础上,力争再把清溪古城、青川县城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把白龙湖创建为国家AAAAA级景区,同时,通过境内的广甘和广平两条高速公路把这“五朵景区金花”串联成精品线路。
推行好低碳生活
青川县将以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为目标,以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和生态宜居城镇体系建设为载体,大力推广低碳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率,在推进“两化”互动的进程中,努力把清洁能源的使用率达到9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成为城乡居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采访的最后,罗县长对记者说,“生态兴县、低碳发展”,早些年这对于青川的父老乡亲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语汇,但如今却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的一种共识,也是全县加快发展振兴的一种战略选择。他深信,有了好的理念、好的选择、好的路径,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青川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